发出亚洲声音 增强亚洲担当|中国论坛在新加坡举办首届“思想亚洲THINK ASIA”智库论坛

发出亚洲声音 增强亚洲担当|中国论坛在新加坡举办首届“思想亚洲THINK ASIA”智库论坛

日期: 8 11 月, 2022 目录: 媒体报道 新闻资讯

11月2日,作为党的二十大后在海外举办的首场智库论坛,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首届“思想亚洲THINK ASIA”智库论坛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EAI)为本次论坛的外方主办单位。
图片
论坛上,来自中国、新加坡、日本、美国、印度、泰国、韩国、英国、菲律宾、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40多位专家学者,就亚洲发展前景、安全形势、合作机制,以及亚洲国家与域外国家关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许多专家认为,中共二十大对于稳定亚洲预期、增强世界经济稳定性具有重大作用。来自中新两国政府机构、智库、高校、商会、行业协会的150余位嘉宾现场出席本次论坛,部分嘉宾以线上方式参与发言讨论。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主持开幕式,中国驻新加坡大使孙海燕出席论坛。

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于洪君,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马凯硕做主旨发言。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王刚毅,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常务董事周兆呈,中国论坛执委韩桦分别主持三场分议题讨论。

于洪君

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

于洪君表示,中共二十大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史和中华民族复兴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全面接近于全面复兴的伟大目标,同时也前所未有地应对了国际风云变幻的严峻挑战。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将始终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回应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亚太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也逐渐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重点区域。中国与东盟各国将持续互信尊重、务实合作,为共建国家间、区域内乃至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的范例和经验。

马凯硕

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卓越院士、新加坡前常驻联合国代表

马凯硕指出,当今世界是多级的、多元文明的、彩色的,西方非黑即白的对立思想已经不再适合亚洲发展。亚洲需要驻足思考如何应对全球正在经历的根本性转变。他对亚洲发展提出三点建议:1、亚洲国家需摒弃对西方在思想和心理上的依赖,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2、认识并充分发挥东盟的优势,坚持对区域的发展扶持;3、在西方退出全球化时,亚洲国家应承担起全球化领导者的责任。在亚洲世纪到来之时,亚洲国家应努力构建互信,积极拥抱全球化进程,创造属于自己的亚洲思想并分享给世界。

三个分议题讨论分别是:亚洲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与亚洲区域合作、亚洲安全与合作。多位与会专家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中国式现代化对东南亚国家有很强的借鉴价值。中国高质量发展为亚洲发展合作提供新动力和新机遇。很多学者表示,全球化、现代化、包容性发展是世界潮流;在各种风险挑战交织的当下,亚洲风景正好,要更加自信走自己的路,让亚洲时刻更加闪亮。期待在亚洲时代到来之际,团结亚洲智库共同创造亚洲思想,发出亚洲声音,展现亚洲的韧性、智慧、力量,为不确定的世界带来信心和动力。与会者还对“一带一路”倡议做了高度评价。

专题讨论一:

亚洲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

在“亚洲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专题讨论中,专家学者围绕什么是亚洲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关键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及有哪些经验案例可供借鉴等问题展开广泛讨论。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论坛副理事长李世默表示,当前发展中国家面对的最主要问题是无法释放国家潜力,而世界的重心正在不断地转向亚洲这个拥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亚洲需要找寻更加包容的、多元的发展框架。开创“思想亚洲”的目标,就是建立对话,让亚洲国家可以探索属于自己发展的方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前院长杨洁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泰国泰中“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威伦·披差翁帕迪,海国图智研究院院长陈定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吴莼思,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苗绿,菲律宾金砖国家政策研究会创始人赫尔曼·劳雷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副所长陈刚依次发言,为促进亚洲现代化发展建言献策。学者们表示,世界大变局下,亚洲国家要适应新时代变化,继续保持对全球化的信心,完善区域安全和合作机制,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亚洲各国应该关注发展与人类文明的需求,积极开展区域内对话与合作,加强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拥抱高科技人才,助力亚洲共同迈向现代化。此外,还要防止世界其他区域的冲突和混乱带来的溢出效应,着眼于使亚洲成为世界经济与和平发展的稳定之锚。

专题讨论二:

全球经济复苏与亚洲区域合作

第二场专题讨论围绕“全球经济复苏与亚洲区域合作”主题展开。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面对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专家学者围绕亚洲经济发展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等问题各抒己见。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黄仁伟,对外经贸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中国论坛特约专家龚炯,先后受邀发言。

龚炯认为,当前的亚洲在地位上已经同上个世纪有了巨大的差别。亚洲有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政治与社会系统,美国奉行的所谓“门罗主义”不会也不可能在亚洲出现。龚炯指出,当前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在朝亚洲转向,亚洲国家思考亚洲发展是正逢其时,促进区域的和平、安全、经济繁荣是亚洲人民的共同希望。
黄仁伟认为,当前全球经济走向衰退是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如何防止发生过度衰退需要各国厘清原因并采取积极行动。黄仁伟指出,面对供应链中断、美国债务问题和乌克兰危机,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滞涨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殷鉴不远,亚洲地区应该做好风险管控,各国应该团结起来防止外部“祸水”流入亚洲,保证亚洲地区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银行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宗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讲席教授李小云,哈萨克斯坦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叶尔苏丹·然谢托夫、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等先后发言,围绕亚洲经济发展潜力、区域经贸合作、数字化建设、消弭贫困等话题展开讨论。专家们在发言中表示,自由贸易协定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进程和对清洁能源的投入,使亚洲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积极影响。亚洲国家应转变合作方式,创造更大的经济圈,更大程度地推动全球化进程,携手努力,消除贫困。中国引领的区域供应链整合是亚洲的一大优势,可进一步推进货币和资本在本区域的一体化进程。

专题讨论三:

亚洲安全与合作

第三场讨论主题为“亚洲安全与合作”,主要围绕维护亚洲地区和平稳定、构建地区安全构架与协调地区安全倡议等问题展开。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张沱生,与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受邀发言。

 

张沱生强调,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亚洲各国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更为重要。一方面,中国无意与美国进行战略竞争,亚洲国家也认可中美改善关系对保持地区稳定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亚洲内部需要共同努力处理好存在的安全热点问题,坚持通过对话而非武力解决国际争端。张沱生认为,在亚洲建立一个总体性的安全架构或者安全组织应是一个长远努力方向,各国仍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开展积极务实的多边安全对话,努力避免在欧洲复活的冷战扩散到亚洲地区。

周波表示,仍未结束的乌克兰危机以及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对亚洲地区经贸与安全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即使美国有意愿与中国“脱钩”,其重心仍难以离开亚洲。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仍在全世界,包括跟印度、东南亚、东盟国家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美通过通话、和平的解决方法建立友好关系对区域安全与世界局势有着重要作用。

此外,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巴中学会会长穆沙希德·赛义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拉斐洛·潘图奇,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名誉教授大西广,印度经济文化促进会秘书长穆罕默德·萨奇夫,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教授韩磊,韩国世宗研究所所长李成贤,印度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耶鲁大学访问教授苏桑特·辛格,印度汉学家、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教授海孟德·阿德拉卡也参与本环节讨论。专家们表示,亚洲国家正在牵头塑造新的世界秩序,必须审慎看待同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推动亚洲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亚洲人的努力形成亚洲的世纪,掌握在亚洲人手中。同时,亚洲区域内仍存在许多安全问题,地区各国需要考虑建立更加广泛的亚洲安全架构,并且在已有的多边对话框架基础上,考虑成立更多的区域对话和互动机制以进一步促进区域各国在地区安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议题上协调一致。

首届思想亚洲智库论坛获得现场观众和各界好评,与会专家表示,期待“思想亚洲”智库论坛在未来沟通亚洲思想、促进区域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新华网、央视新闻频道、国际在线等中国主流媒体对论坛盛况做了详尽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CNBC、新加坡《海峡时报》《联合早报》等境外媒体也予以高度关注。

央视新闻频道报道“首届思想亚洲智库论坛在新加坡举行”
新华社发布题为《“思想亚洲智库论坛”在新加坡举办》的报道:

http://www.xinhuanet.com/2022-11/03/c_1129099574.htm

“思想亚洲”(THINK ASIA)智库论坛,致力于搭建开放的亚洲智库对话平台,广泛汇聚亚洲智库力量,打造对话交流和知识分享的亚洲智库合作网络,围绕事关亚洲发展稳定的重要议题加强对话,凝聚共识,为亚洲发展进步提供不竭思想动力。

来源: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