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抗疫”栏目访谈: 中国建筑(南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良忠先生

日期: 10 7 月, 2020 目录: 协会新闻 汇融狮城

新科技带动建筑业转型迈向更前沿

2020年6月,新加坡走进疫情后恢复社会经济活动第二阶段,建筑业亦逐步走向重新放开,后疫情时期的建筑业市场会有怎样的走势?“共同抗疫”栏目本期特别邀请到中国建筑(南洋)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钱良忠先生。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中建南洋也经受住了疫情考验,目前为全面复工做好充分准备。钱良忠在专访中对新加坡建筑业市场进行了细致分析和预测,他认为伴随着新科技和建筑工业化对生产力影响的加深,新加坡建筑业的转型将进入持续加速期,用BIM和虚拟建造技术可提升建筑工业化水平,带领建筑业不断更新,走向新技术前沿。

1594360439(1)

(一)您如何看待新加坡建筑业在疫情后时期的市场?能否分析其发展态势?

钱良忠:这次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打击毋庸置疑,对新加坡这样经济总量小的外向型经济体的影响显然更加直接。私人投资领域,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意愿下降;政府公共投资方面,由于疫情对建筑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很大的困难,在施项目的复工还需时日,政府近期不会大规模推出基建项目,有一些已发布的甚至还会延后。所以今年,或许也包括明年,市场发包额预计会有较大幅度下降,造成行业内竞争加剧,而包括劳务分包在内的不少分包商,因近几年持续的市场下行压力,加上这次疫情的打击纷纷退出市场。

目前,各在施项目都在按照相关要求做复工重启的准备,这不仅需要持续投入,而重启需要时间,即使重启也是逐步的过程,虽然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纾困措施,可以缓解一部分,但所有这些都让业内不少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压力。

这几年政府都在持续引导企业提升生产率,促进行业的转型,试图通过新科技和建筑工业化提高生产力,减少对外国劳工的依赖,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趋势不会扭转,而这次疫情势必会加速这个过程。用BIM和虚拟建造技术来增强施工的精确度和减少返工率,甚至提高施工进度,提升建筑工业化的程度和水平 (目前市场的建筑工业化如产品精确度、产品生产能力等还不足)。减少现场作业工序和用工;智慧工地建设加强对施工工地的有效管理;逐步用新型建筑材料代替传统材料;减少安装工作的质量缺陷;在建筑工业化的同时,发展机器人作业等等。

1594359916

(二)作为新加坡最大的建筑承包商之一,后疫情时期中建南洋在恢复生产方面有哪些适应新加坡市场的新计划、新举措。

钱良忠:中建南洋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的全资子企业,依靠集团这一强大后盾,在复工复产方面有自身独有的优势。中建集团积极参与国家“战疫”保障任务,从非典时期的小汤山医院,到新冠疫情在中国发展初期,用“中国速度”完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为国家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中建力量。在国内组织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中建集团也与各地政府开展广泛合作,输出了许多的优秀经验。面对海外疫情加速蔓延扩散的态势,中建集团高度重视海外疫情防控工作,按照“一国一策”“一项目一策”的原则,将国内行之有效的经验带出国门,例如中建集团向部分国别分别派出专项工作组,组织医疗团队,运送防疫物资等,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肯定。在新加坡的复工复产前期准备过程中,我们也将国内的经验以及公司内部经验与新加坡相关政府机构和业内同行进行分享,为新加坡建筑行业的复工复产积极贡献力量。

新加坡的疫情对建筑行业影响巨大,居住在集中宿舍的客工是每日新增病例的主要来源。为确保复工安全,新加坡相关政府机构也推出了详细的指导原则。后疫情时期,中建南洋将针对影响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提前预判,以推进复工复产,人力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举措。

我们首先确保各项目工人安置在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中后疫情时期,客工宿舍的大面积感染带来的劳动力市场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复工之路的最大挑战。公司于“阻断”措施开始之前,便依照中建集团在国内的优秀疫情防控经验,开始规划自建项目宿舍,我们希望尽可能的将工人从公司租住的客工宿舍安置到项目进行封闭式管理,降低感染风险,保障复工生产。同时,公司积极寻求政府部门及业主支持,稳步推进项目宿舍建设工作。一方面,公司协助新加坡建屋局,在项目附近建设工人宿舍;另一方面,公司利用临时办公室、停车场改造、从国内调配箱式房等方式,在大部分项目现场规划临时宿舍。随着逐步复工,公司规划自建项目宿舍基本能够满足大部分项目的劳务工人在后疫情时期的住宿需求,进而实现施工现场相对封闭的管理,确保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有效,以及人力资源能够满足复工需求。

其次,我们尽全力保障客工队伍稳定。对于现有劳务工人,公司确保薪水按时发放,在特殊时期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同时,对工人加强人文关怀,引导工人情绪。在生活上,为工人宿舍加装无线网络,发放上网卡,提前支付部分劳务费用等,解决这阶段工人的生活问题。并定期为工人发放水果等慰问品,关注工人身心健康。

再次,我们加强了人力储备。对于现有的工人缺口,我们也结合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利用现有平台和既有优势吸引劳动力。在严峻的疫情形势下,行业内规模较小企业的压力很大,面临着资金、人力和物资的多重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吸纳市场上受疫情影响中小建筑承包商的劳动力,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缓解劳动力紧张,为全面复产复工助力。

(三)在新常态下实现重启势必需要严谨的步骤和智慧,中建南洋在目前阶段是如何分步推进重启工作的?

钱良忠:我们从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考量,一是商务管理,二是物资保障。在商务管理方面,我们首先梳理了政府各项财政补助计划,吃透政策要求,并开展各项津贴申请,以缓解现金流压力;其次是全面加强成本管理,减少费用支出,最大限度实现节流,如全面盘点设备租赁,申请各级办公楼租金豁免等;再次,我们开通了线上财务审批,确保疫情期间公司财务收支得以正常运转;四是适当缩短劳务分包付款周期,与长期合作伙伴共克时艰。

在物资保障方面,公司防疫物资需求量很大。在疫情发生初期,口罩作为紧缺物资,在市面上已很难买到。公司通过积极梳理物资购买渠道,协调集团国内资源,同时从东南亚国家进口物资,自一月初始终保持不间断采购,同时防疫物资分配重点向工人倾斜,确保全体人员供应不间断。

在“阻断”期间,我们也是统筹各方资源持续保证防疫物资供应,共计发放一次性医用口罩35万余个, 还有手套、防护服、体温计等防疫物资。在保障自身员工和工人需求的同时,我们也通过通商中国组织向外籍劳工中心捐赠了8万个一次性医用口罩。目前公司的防疫物资储备充足,能够满足未来2-3个月的需求。

针对建筑材料供应,新加坡对中国建筑材料依赖度较高,在疫情初期,为控制疫情扩散,中国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普遍延迟节后复工,很多材料无法及时运来新加坡,对我们的物资保障造成了一定压力,短期内造成供应短缺。尤其对采用预制建筑科技(PPVC)的工程项目而言,无法调整工序,工期会随着材料的断供而不断延后,所以我们也积极拓宽渠道,从周边国家采购替代材料。目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我们重新联系中建集团在国内的资源,加强与国内供应商的合作,包括在建造工人宿舍方面,也积极联系系统内专业公司,确保多方渠道为复工复产助力。

在“新常态”下, 我们仍将持续建立健全物资保障体系,以信息化为手段,整合多方资源,确保各类物资需求。

(四)中建南洋在新加坡历经28年发展,在走向国际化和贴近本土化两个方面您认为有哪些经验?

钱良忠:全球经济已成为了不可分的整体,“国际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而在推进国际化的进程中,“本土化”定位是国际化的有效支撑体系。这也是中建南洋在新加坡的生存之根本,在这个高度开放、市场化、国际化的充分竞争市场,既有根植本土的优秀企业在此努力拼搏,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领先知名企业角逐高下,公司正是秉承国际化、属地化的思路,才发展成本地融入深、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企业。

“国际化”是通过树立“对标国际先进企业”、“立足行业顶尖”等远景目标,引导和激发各级管理层,以国际化的思维与眼界去判断市场和客户需求、找准定位;也是运用国际通用的管理体系、管理标准,吸引技能复合的国际化人才加入;更是尊重不同文化间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构建跨文化融合的管理模式。

“本土化”是国际化的有效支撑,先是“入乡随法”地保证合法合规合俗的经营,再是企业文化融合。基于南洋公司在新加坡这个多元种族、高度依赖国外优秀人才发展经济的移民国家的发展经验,我理解的文化融合,要包含正向和反向融合两个部分:正向融合,是努力融入属地,充分理解和尊重当地的人文、风俗,同时保留中建的核心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并与属地文化有机结合;反向融合,则可以常组织外籍员工赴集团总部参观学习,培养外籍员工对公司的自豪感、亲近感、归属感。

为了保障企业兼顾国际化、属地化的需求,我们可以一方面针对发达市场或城市,将成功的发展模式标准化、规范化并投放到具备类似特点的目标市场,以缩短磨合期;另一方面,通过并购目标市场上的优质当地企业,或合作共拓市场,利用属地化资源,提高进入目标市场速度与效率。

(五)新中两国在建筑业领域合作,您认为有哪些空间和机遇?

钱良忠:此次疫情的爆发,对于新加坡的建筑企业,既是挑战,又有着无限发展的机遇。中新两国在建筑行业有着广阔的合作领域。在建筑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科技跨越,尤其是BIM技术在项目全周期的推广应用,以及中新两国建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寻求合作机会。

中国目前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有着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人才基础。同时,近20年中国建筑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一批批高精尖、大跨、深隧、超高项目的顺利实施,使中国建筑施工技术突飞猛进,建筑科技、建筑装备、建筑材料、建筑管理的发展日新月异,也造就了一大批“基建狂魔”。此前提及的建筑业转型的方向,中国国内都在深度的推进中。对新加坡建筑业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每年都有项目管理论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论坛、建筑技术机械和材料展览会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新加坡相关政府部门如建设局也经常与中国相关的政府部门、机构保持交流。

新加坡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全球竞争力第一、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拥有由企业和机构组成的生态系统,试验用全新方式解决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从跨国企业到初创企业,新加坡都是共同的选择,在这里能够创造、试验并且输出创新解决方案,惠及亚洲和世界。

新加坡的工业园区制度也是走在市场的前沿,采取了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比如裕廊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早期阶段,主要由政府来主导,负责投资、建设、招商、服务、产业政策等全过程,并对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进行统一规划,可以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保证园区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同时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还降低了园区之间的竞争。在裕廊园区的开发运营过程中,裕廊镇管理局不断调整管理体制,目标是通过对法定机构的调整,使其行为更加企业化和市场化。中新两国在合作方面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案例,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就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另外,中新两国企业也积极寻求第三方市场开拓和合作。2018年,中新两国签署了第三方市场合作备忘录,建立了合作机制形成制度保障。这样可以方便企业制定合作路线图,明确重点工作和实际举措并且商讨两国可共同开发的市场和领域,协助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尤其是在第三方市场的发展方面,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的基建与产能、发达国家的技术与软件、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与需求这三边的优势。而中新两国互补性强,企业也可扮演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双赢。

(六)对于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在扶助建筑业企业方面,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设性意见?

钱良忠:我不太认同建筑业是“夕阳产业”的说法, 任何一个经济体要增长或者保持活力,就需要有一流的基础设施, 无论对发展中还是发达经济体。即便是发达的经济体,或者已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城市仍需要不断的扩容和更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标准也在不断的提升。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投入,尤其是资金和人才,但关键是资金。资金充裕才能给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报酬,才能吸引到专业人才和技艺水平好的施工工人。

新加坡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率是很低的,而过程中各风险项还不少,所以各承包商基本是在求生线上相互竞争。同时,对于新技术的研发、使用都是不小的投入。加上新加坡建筑行业的市场规模有限,重复应用、分摊成本的空间也不大,这样投资研发的经济性和意愿下降,所以建议政府加大对采用新科技、新技术的资助,来取代刚开始的小比例资助,过后由企业在行业内消化成本的做法。

另外,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留住和吸引熟练的技术工人回流在新加坡的建筑行业中。否则,工人的技能不足,劳动效率低下,是很难达到提高生产率,减少对外劳的依赖的。相反,大大抵消了采用新科技带来的生产率提升,而且项目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目标也更难达到。

目前,在中国国内采取的做法值得借鉴,以产业工人的培训和管理来取代之前农民工的概念,使从业工人的技能技艺、从业品质、安全意识维持在一定水平并逐步提高。现在新加坡建筑市场对外国工人的吸引力在持续下降,这必须在工人准入条件、在新生活水平、薪资水平等方面有所改善,否则行业内技术工人的短缺会是困扰大家的长期问题。不仅造成成本节节攀高,管理压力也会越来越大,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也影响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链接:中国建筑(南洋)发展有限公司

中建南洋于1992年在新加坡成立,母公司中国建筑为中国国有企业,是中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位居2019年度《财富》世界500强第21位,《财富》中国500强第3位,连续获得标普、穆迪、惠誉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信用评级A级,为全球建筑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中建南洋深耕新加坡,在椰风蕉雨的小岛坚守二十八年,从默默无闻到业界领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实现了业务类型的多元化,涵盖了房建领域、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以及机电安装。同时,公司不断创新与完善管理体系,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向管理要效益,盈利能力突出。房建领域,中建南洋是新加坡房建领域领军企业,拥有三个建设局最高A1资质,承建“居者有其屋”计划下的政府组屋项目共计42,698套组屋单位,承建精品私人公寓共计28,781套,新加坡每25套住宅单位,便有1套由中建南洋倾力打造。基础设施方面,公司已承建6个地铁项目,3个项目均已顺利竣工。其中,加基武吉项目是全线最早竣工的项目,施工过程更多次获奖。

打造多元化业务的同时,公司十分重视品牌建设,奉行质量精品战略,赢得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成长为新加坡建筑市场领军企业,获颁45项新加坡建设局(BCA)——“建筑卓越奖”和14项新加坡建屋发展局(HDB)最高奖——“建筑奖”,公司本身也凭借超高的工艺水平和质量水准,连续六年(2014-2019)获颁“品质卓越建筑商奖”,并在2016年获得旨在嘉奖多方面有杰出表现企业的“建筑业领袖奖”。截至目前,中建南洋获颁新加坡政府和有关机构奖项173项,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本文照片由中国建筑(南洋)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转载请注明以下信息:
本文来自:中资企业(新加坡)协会“共同抗疫”栏目】

Comments are closed.